随着人们对“普洱茶”的认识,“普洱茶”自唐朝初期开始作为商品行销内地和西藏,由此而首先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条起自普洱、经下关、丽江而至西藏,靠人背马驮“以马易茶”的“茶马大道”,即普洱茶入藏“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发展,基源于“普洱茶”的优异品质和藏民嗜茶的习俗。茶,对于藏族人民来说,可谓与粮食、水、火同等重要。因为,茶的“通得”、“疏滞腻”、“散寒”、“荽牛羊毒”等,正是以肉类的乳制品为食的藏族人民生活必需。“普洱茶”使“酥油茶”更具风味。自七世纪文成公主和八世纪金城公主入藏并推广唐朝饮茶方法投井下石,更进一步养成藏族人民嗜茶的习俗。然而,在广袤的藏区高原却自古没有一棵茶树。因此,藏族人民饮用的茶叶只能告人背马驮,翻越千山万水从茶区运入,可谓“茶贵如银”。为了饮用“普洱茶”,藏民们翻越雪山,漂流金沙江,跋涉丛林;走迪庆、过丽江,经大理、景东等地而到普洱,行程数千里。以藏区的马区、乳品、药等,换取“普洱茶”。
除“茶马古道”外,在明朝和清代,还以普洱为中心,向国内外辐射出四条“茶马大道”。一是普洱至昆明的“官马大道”,历史上的普洱贡茶经此道送往昆明而后转送就城;自长江下游而来的客商,以及省内滇中、滇东地区的客商和本省官员到普洱,均走此道。二是普洱至澜沧的“旱季茶马大道”,自普洱起运茶叶,经思茅糯扎渡过澜沧至澜沧县,再至勐连县而后到缅甸。三是普洱至越南莱州的“茶马大道”,“普洱茶”自普洱起运,经江城县而至越南莱州,然后转运至欧洲。四是普洱至打洛的“茶马大道”,此道系“官马大道”的延伸,自普洱经思茅、车里、佛海至打洛,然后至缅甸景栋。“普洱茶”优异的品质,“茶马大道”上往来不绝的马帮铃声,构建了“普洱茶”的历史辉煌。
上述五条“茶马大道”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普洱茶业的发展和普洱茶区商品交易的繁荣,也促进了普洱茶区文化的发展。在今普洱县境内,仍保留有三处较完整的“茶马大道”遗址:一是位于宁洱镇民主村茶庵塘的“茶马古道遗址”,长约2公里的山石古道,在一片半原始森林中盘山行徒仄而上。那山石上深印的马足印,向人们诉说羊昔日“以茶易马”的艰险;沿古道而上,人们可以去体味、去追寻“径仄愁回马,蜂危畏如去”的意境。二是位于磨黑镇孔雀坪的“官马大道遗址”,那昔日林立的“马店”,山石古道上清晰可见的马蹄印,向人们说明历史上“茶马古道”的兴盛。三是位于同心乡的“旱季茶马大道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