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一个家长向我咨询关于的问题:
孩子这学期了总是不告诉父母,每次都是翻他书包才看到。追问为什么不告诉家里,他都说忘记了。但是妈妈觉得这不太可能,担心孩子因为学习不认真,导致考试成绩不好,又因为成绩不好,养成了说谎的习惯。
我们见面细聊才知道,原来孩子之前并不这样,自从这学期以来,刚开始考得不太好,家长每次都是批评孩子,孩子才慢慢地不主动告诉家里。
后来妈妈和孩子耐心聊这件事,孩子道出了真实原因:“之前每次拿回试卷,你都很凶狠不耐烦地吼:‘怎么考这么差?’哪怕有进步,你还是这么说。所以后面我就不敢拿了,被看见了就说‘忘记了’。”
妈妈恍然大悟,原来孩子并不是故意要说谎,而是因为怕挨骂,被逼无奈找了个借口。
孩子还怯怯地告诉妈妈,“每次考数学,我就会想‘万一考砸了妈妈又会骂’,一想到这个就好紧张,越想越考不好。考得不好我更不敢给你看。”
听到这一点孩子问题与家庭,想到已经造成的结果,妈妈后悔万分,害怕自己的过失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02
和这位妈妈第二次见面,妈妈向我诉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她回顾了自己小时候的:
我小时候学习很好,在学校也是班干部,父母对我期望很高。
但是在小学我遇到了一个特别严厉的数学老师。严厉到每次中午放学最后一节课,不管是不是数学课,这位老师都会来到教室,让作业做错的同学留下来改错。
每次看到这位老师抱着一摞练习册来到教室,大家正在上的内容也不安心。每个人都害怕被叫到名字留下来。
我被留过一次,看到几个同学被提着耳朵骂“你怎么会蠢成这样,讲过几遍还不会?”,我心里也哆嗦,祈祷着千万不要这样对我。
虽然最终我没有被打骂,但是老师说了一句:“你怎么也会被留下来?我看你其他科成绩很好,怎么数学成绩没那么好呀”,让我感到很羞耻。
从此,见到数学老师就怕,甚至看到数学就害怕。
后来有一次,家庭作业写到很晚,我很困了,但还有数学没有写完。爸爸走过来一看,发现我有写错的,就不耐烦地提醒我有错题。我看了半天也没发现,只是越看越紧张。当爸爸指出来的时候,他已经气得火冒三丈:“这么简单的还会错,看不见呀,脑子怎么这么笨啊!”
那个晚上爸爸“嫌弃”的表情和一个大大的“笨”字,深深烙在这位妈妈的脑海里。
从此以后,妈妈就被贴上了一个“数学差”的标签。
一考数学,就开始紧张得手心出汗,而且只要考试中碰到难题,脑子自动一篇空白。
工作后,只要遇到和数学有关,甚至和数字有关的工作,还没有接触就会觉得自己做不了,都会避而远之。
这位妈妈感到孩子和自己当时的感受很像,担心孩子也和自己一样,更担心孩子因此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变得不自信。
03
心理学告诉我们,父母教养方式有代际传递性,我们养育孩子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多是从自己的家庭环境和父母那里习得的。
当我们没有处理好自己过去的创伤时,就容易沿袭父辈的方式对待孩子,哪怕这种方式是伤害性的。
这位妈妈不想变成“苛刻”的老师和“暴躁”的爸爸,但是潜移默化中还是习得了他们的表情和指责的方式。
当孩子考得不好时,做错题时,触发了她童年的经历,那种“羞耻感”和“恨铁不成钢”的情绪涌来,使她失去了理性的能力,自动化地像爸爸和老师那样对孩子指责和吼叫。
而对孩子来说,有什么影响呢?
看得见的影响是,孩子害怕数学考试,甚至害怕和数学有关的内容。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条件反射理论”,讲的是两样本来没有联系的东西,因为长期经常一起出现,以后,当其中一样东西出现的时候,便无可避免地联想到另外一样东西。
这里,孩子每次数学考试后把试卷拿回来,都要面对妈妈很凶的样子和批评责骂,而这又会带来紧张、屈辱,还有不被理解、不知所措。
数学试卷和难受的感觉经常同时出现,所以孩子以后一遇到数学考试,那种感觉自动就出来了。
换言之,“数学考试”就等于“紧张害怕”。
而不易觉察的长远影响是,孩子会对自己形成负面的评价——“我很差,我没用,我永远也做不好”,而这样的观念会让孩子自卑,限制孩子一生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的语言、行为、表情、态度甚至沉默,都可能无意识传递给孩子一些信息,逐渐成为他们内心的信念,而这些信念指导着他们的行为,从而影响人生的发展。
198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一所小学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试”孩子问题与家庭教育,并将一份18个学生的名单交给校长和老师,告诉他们这些名单上的学生“最有发展前途”。8个月后,这些学生成绩有了很大进步,且自信心强,人际关系更好。后来追踪发现,这18人长大后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老师或家长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对孩子传递积极的评价和期望,孩子就会朝着这个期许的方向行动,最终使期望成为现实。
而传递消极的期待,则会相反。当孩子被这位妈妈反复说“你怎么考得那么差”的时候,她的语言和神态,就像孩子传递着“你不行,你做不好”的期许,不及时纠正,孩子就会朝着这个方向靠拢。
04
解铃还须系铃人。
这位妈妈知道自己的创伤经历如何影响到了孩子,她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首先,她需要解除“数学考试”与“紧张害怕”之间的联系,让孩子面对数学考试不再害怕。
依恋理论告诉我们:“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有助于调整人的压力反应,有效降低焦虑。”
妈妈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成绩,重建依恋关系。
当孩子看到,无论我的成绩如何妈妈都是爱我的孩子问题与家庭教育,换言之,妈妈对我的爱不会因为成绩而增减,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处于一种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中,这种关系会让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地去解决问题。
其次,要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当孩子得到理解和接纳后,他主动打开了话匣子,和妈妈探讨起数学问题。
他告诉妈妈,数学考试没底的另一个原因是没有复习资料,不知道该如何复习。他举例说,语文有词语表,听、说、读、写可以训练,但是数学没有抓手。
妈妈觉得孩子说得有道理,并征得孩子同意,买了相应的练习题,并制定了练习计划。
妈妈还咨询了数学老师有益的学习方法。老师给的建议是,每天回来自己向家人复述自己上课的知识点,和解决具体题目的思路。
此时,妈妈很庆幸自己及时发现问题,做好调整,孩子真正打开了心扉,积极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此外,妈妈还对孩子的任何一点进步进行鼓励。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说,鼓励重点在于给孩子自尊和成就感,而孩子会通过成就来找到自己的定位,建立信心。
妈妈对我说,“听到孩子对自己的数学问题的分析,感到很吃惊,原来孩子不仅不是不认真,更不是想说谎,而是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潜力。”
她真诚地表达了对孩子的赞美:“妈妈听到你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觉得很吃惊。原来你对问题的原因已经有了很认真地思考,而且分析得很到位。我对这一点真的感到很佩服,我像你这么小的时候,可没有这么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呢。妈妈相信按照计划去做,你一定会有收获和进步!”
孩子当天拿到习题就主动写了一节,虽然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妈妈重点夸赞了孩子的主动,对于错题就是论事分析方法,而不会加上打击孩子自尊心的话。孩子愉快地接受了。
结语
如果把亲子关系比作一棵大树,父母就是树根,孩子就是枝叶。如果枝叶出现问题,得从树根找原因,对症下药,树叶自然又会恢复生命力。
当这位妈妈找到了症结,她对孩子充满了信心。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