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人可以生孩子吗
答案是肯定的。理论上,男性可以接受子宫移植,并怀孕生育宝宝。然而,这一天这么快到来依然会令我们难以接受。
"我认为在未来5到10年之间,或许更快,男性子宫移植手术便可以实现",来自南加州Keck医学院生殖中心的主任KarineChung博士说到。如今,医学的发展可以通过生化手段抑制男性体内的激素,并引导产生雌激素,从而使得男性向女性转变,具有乳房并可以分泌乳汁,通过手术可以获得人造阴道与阴蒂,帮助获得性高潮。
然而,至今仍不能解决的是子宫以及怀孕的问题。这项手术的成功为变性手术的最后一步奠定了基础。
"我打赌每一个变性人(女)都想要获得自己的子宫",曾主持了若干变性手术的整形外科医生,ChristineMcGinn博士说到。
McGinn本人是一名变性人,如今也是一对双胞胎的妈妈,她认为"让女性拥有做母亲的权利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变性人也应同样对待"。
子宫移植手术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针对对象也仅限于子宫不育的女性群体。一个瑞典的研究小组已经成功地进行了这一手术,患者总共怀孕五次并有4个宝宝诞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克利夫兰的医疗小组计划从死亡女性中摘取子宫进行移植手术。
子宫移植难度很大而且风险也很高,需要患者在怀孕期间持续服用抗免疫排斥类的药物,这会增加她们受到感染的风险。然而,对许多女性而言,这一风险并不会打消她们怀孕的念头。
然而,天然的女性相比变性人来说具有天然的优势,她们拥有完整的用于生殖的系统,包括营养传输的血管系统,起支持子宫作用的骨盆韧带,骨盆以及子宫颈等等。
天然的男性并没有以上这些器官或组织,但这些都可以通过手术获得。"男性与女性并没有太多的不同",Chung说到:"可能在某些方面有差别,但总会有人想办法克服"。
激素治疗可以降低睾丸素的分泌,并提高孕酮与雌激素的分泌,从而为怀孕做前期的准备。
尽管男性并没有子宫以及输送养分的血管系统,还是可以通过手术连接一条大血管到子宫内部,"这是可行的,尽管还没试过",Chung说到。
尽管阴道对于子宫的支持也很重要,还是有可能通过连接一条骨盆韧带到移植的子宫来代替这一天然构造。
这一手术还要面临经济和伦理上的障碍。器官移植都很昂贵,男性接受移植子宫的手术费用肯定会是天价,保险公司估计也不会理赔。另外,对于接受移植者和可能用这种方法诞生的孩子,他们的长期健康有何影响,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纽约大学医学院医学伦理学家ArthurCaplan认为,会有人愿意做这种手术,但从稀缺医疗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来说,他认为这种手术的优先级应该靠后。
二、压力过大导致男人这八种健康问题
1.内分泌失调
男人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同样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只是男人的内分泌失调没有女人来得明显。长期承受各种压力又很难彻底放松,紧张的状态和情绪反射到神经系统,从而打乱了激素的分泌。
男人内分泌失调会引起痘痘、皮肤油腻、失眠、精神萎靡和情绪波动等。
2.脱发
现实生活中男人脱发永远都比女人厉害,其原因和压力大不无关系。精神压力大、长期用脑、内分泌失调等,引起男人脱发,并且这种脱发还不容易恢复。
3.前列腺问题
长期压力大导致的男性内分泌失调,会引起前列腺增生和情绪波动,而同时前列腺还受到情绪的影响。
另外,面对工作男人要么经常应酬,要么久坐,这两种工作方式也会危害前列腺。
4.免疫力降低
有研究证明无论是长期的压力还是短期的压力,都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细胞的活性,出现抵抗力下降的现象,并容易受到病毒的入侵。
5.消化功能差
压力还对人体的消化系统有影响,容易刺激的胃酸的分泌,导致消化道痉挛、疼痛、腹泻、肠炎等。另外,一些人会通过食物来排解压力,从侧面也会伤害胃肠道。
6.危害心脏健康
压力虽然说属于短暂的急性应激反应,但是男人长期压力大还是会引起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如血脂升高、血栓增多、心脏病甚至中风等。
7.失眠
失眠是男性压力大最典型的表现,压大导致精神紧张、兴奋、忧愁等,精神得不到放松自然难以入睡。同时“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样也导致夜里无法进入深度睡眠,出现易惊醒的现象。
8.肌肉酸痛
压力大不仅容易引起神经紧张,还会导致肌肉的紧张,再加上久坐,则容易引起肌肉的劳损、酸痛,骨骼的变形等。
三、7种食物让男人越吃越年轻
奶制品:以低脂酸奶最佳,它富含钙质、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钾元素。除此之外,酸奶中的益生菌更有助于保持体内菌群平衡。如果你不喜欢酸奶,脱脂牛奶和奶酪也是不错的选择。奶制品几乎包含了人体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素,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配搭也平衡。
鸡蛋:研究显示,每天早晨吃一个鸡蛋,不仅不会增加胆固醇,还会让人在一整天内摄入更少的热量,不知不觉减轻体重。鸡蛋提供了高质量的蛋白质,此外还含有12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B族维生素对改善记忆有帮助。
坚果:高纤维、高蛋白、有益心脏且抗老化,这些都是坚果类食物的优点。但由于过高的脂肪含量,适量食用是关键。专家认为,不论是杏仁、花生,还是核桃、榛子,每天不超过半两最佳。
猕猴桃:被称为“水果之冠”的猕猴桃含有高密度的营养素。一个猕猴桃就能保证你全天所需的维生素C,此外它还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A,以及植物纤维和钾。猕猴桃食用起来也很方便,用刀切成两半,拿勺子像舀冰淇淋一样,就能尽情享用了。
豆类:多吃豆类对心脏有好处,它所含有的不可溶性纤维能够有效降低胆固醇,另一些可溶解性纤维则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垃圾。此外,豆类食物还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镁和钾。专家建议,每周食用豆类食物至少要在3次以上。
西兰花:这种蔬菜既好吃又常见,含有维生素A、C以及有益于骨骼生长的维生素K。就连一般情况下只存在于胡萝卜、橙子等黄色植物中的?茁-胡萝卜素,在西兰花中也大量存在。
水果干:菠萝干、杏干等很多水果干只是在制作过程中滤去了水分而已,水果中所含的维生素等有益元素都被大量地保留了下来。除了丰富的维生素之外,水果干里还含有大量的铁、钾等矿物质,而水果干中含有的糖分也比普通水果中的糖分低,不易发胖,是一种很好的零食。
四、为啥男人越来越短命
1、吃得多会短命
两性天生就有一些生理上的差异,其中男性基础代谢要比女性高5%-7%,即能量消耗要比女性高。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营养学家克莱德?麦卡用小白鼠做了一个实验,对一组白鼠不提供充足的食物,只保证它们生存所必需的营养。而对另一组白鼠则供应充足的食物,让它们自由摄食,能吃多少就吃多少。结果发现,自由摄食组的白鼠175天后骨骼就停止了生长,而限制摄食组的白鼠500天后骨骼仍在缓慢地生长。自由摄食小组的白鼠平均寿命仅2.5年,而限制摄食组的白鼠寿命则为3-4年。研究人员认为,少摄食后产生的损害性自由基相应减少,对人的DNA和细胞破坏也减少,因此衰老也会减慢。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吃得多的男性总是比吃得少的女性活得短。
2、不防晒也折寿
与女性相比,男性的生活方式既不科学也不健康。比如,男人喜欢抽烟喝酒,而烟和酒已经是现代社会人类生命和健康最凶恶的***,而且对男性的损害远远大于女性。俄罗斯男性远比女性寿命低,伏特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男性的饮食习惯常常是狼吞虎咽或经常暴饮暴食,由此男人胃病的发病率比女人平均高出6.2倍。而且男人一般进食脂肪和蛋白质类食物比女人多,研究表明,食用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是发生直肠癌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相当多的男人不注意防晒,不注意进行皮肤癌的检查,因此男人死于黑素瘤的可能性是女人的两倍。
3、男人太争强好斗
男人血液中的雄性激素是易怒好斗、争强好胜的重要原因。在战争年代,上战场的男人多,这自然好理解为什么男性短命的多,因为战争夺走了大量男性的生命。但是,在现代和平年代,男性争强好胜的性格同样是造成其死于非命的重要诱因,因而其寿命比女性要短。比如,由于争强好胜和酒后驾车,男性死于车祸的几率是女性的两倍。
瑞典的一项调查表明,高速公路上的伤亡事故70%是男性司机造成的,城市中的交通事故60%是男性司机造成的。西班牙的交通事故统计表明,发生交通事故的男女性司机的比例为60%比40%。而欧盟另一些国家和美国的统计表明,男司机发生交通事故的比率更高,约为70%,女司机只不过占30%左右。
原因在于,男性体内的雄性激素在作怪,它经常刺激着男性逞能,在超车的同时其心理也得到一种满足:瞧,我的驾驶本领多高超,对方简直就是一个面瓜,技术不好,还非要占着路面。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在超车的同时与前方正常行驶的车辆相撞,结果是车毁人亡。在这方面,女性刚刚相反,几乎不可能出事。而车祸的直接受害者是司机,所以男性的短命者远远多于女性。
4、月经锻炼女人的耐受力
与男人相比,女性爱哭,而男性如果动辄流泪,则会被视为软弱,没有男人气,不刚强,因此男人有泪不敢流,由此对健康和寿命产生了巨大影响。流泪不仅能舒缓心头的压力并缓解情绪,而且在生理上有利于有毒物质从眼泪中排出。男儿有泪不敢流的结果当然是造成其健康状况的每况愈下,日积月累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还有,女性特殊的生理现象也决定了女性的耐受力高,生存能力强。比如,女性一月一次的月经练就了女性的耐受能力,尤其是在灾难中的生存能力。在不吃不喝和失血同样多的条件下,男性可能先于女性死亡几天甚至更早,而女性更容易坚持到营救人员的到来,从而成功地从灾难中生存下来。
5、态度决定寿命
男儿有家不愿回的最大原因是社会要求男人顶天立地,为了成功,为了养家糊口,男性必须超负荷地工作和付出,而且无论在单位还是家里,男人都被要求支撑门面,因此男人工作较女人更紧张,所要承受的压力比女人还是更大,因此男人患心肌梗塞而入院治疗的比例是女人的7-10倍。
最后,男性对自己健康和身体的态度影响了他们的寿命。美国的一个调查表明,82%的男性会定期为他们的爱车进行保养,但仅有50%的男性会定期做身体检查。如此,便造成了男人小病不察觉,中病熬着干,大病突然死。如果男性能够及时发现自己身体的异样,及时诊治,就可以大大降低患病率和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