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资讯 线路攻略 景点大全 国内游 境外游 美食特产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CT灌注、MR灌注成像与MR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比较

2021-11-16 来源:锐游网
陕西医学杂志2013年1月第42卷第1期 2011,52(4):1227—1232. (8):371-377. 65 E4] 李宜川,刘国玲,潘立新,等.联合检测ADA、CD19—9 和CEA对鉴别良恶性腹水的价值E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9,l3(11):1627—1628. E7] 罗蕾蕾,邵建国,孙源源,等.腹水端粒酶、DNA倍体、 CEA、CA19—9和血清一腹水白蛋白梯度对良恶性腹水的 鉴别诊断意义EJ].胃肠病学,2010,15(12):717—720. E5] 陈 磊,陶怡菁,袁向亮,等.胃癌患者腹水中CEA、 CD 的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EJ].浙江临床医学,2011, 13(8):856-858. [8] 赵华山,彭绪申,屈 慧.恶性胸腹水TSGF和CEA联 合检测的临床评价EJ].肿瘤防治研究,2010,37(7): 842—843. [6] Azab KS,Osman SA,E1一Fatih NM.Implication of Caspase一3 and granzyme B expression and activity in E9] Sanei MH。Schiano TD,Sempoux C,et a1.Acute cellu— lar rejection resulting in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 spleenocytes of ehrli CH ascites carcinoma mice subj ected and ascites postliver transplantati0n口].Transp1antation, 2011,92(10):1152—1158. to immunotherapy[J].N A J Med Sci(Hamilt),201 1,3 (收稿:2012-08—20) CT灌注、MR灌注成像与MR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 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比较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长沙410005) 蒋 旭 李 鹏 摘 要 目的:探讨CT灌注、MR灌注成像与MR扩散加权成像三种影像诊断方法对肝脏恶 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CT灌注、MR灌注成像与MR扩散加权成像诊断 检查,并分别计算每种方法的ADC值、SSr值以及诊断符合率。结果:MR扩散加权成像检出阳性 患者91例,其中包含确定为肝脏恶性病变患者83例,8例误诊,符合率为79.8 。CT灌注检出阳 性患者102例,其中确定为肝脏恶性病变患者100例,2例误诊,符合率为96.1 。MR灌注成像检 出阳性患者98例,其中确定为肝脏恶性病变患者95例,3例误诊,符合率为91.3 9/6。结论:三种检 测方式的合理配合可显著降低肝脏恶性病变的漏诊和误诊率。 主题词 肝肿瘤/诊断 肝肿瘤/放射照像术【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对比研究 【文章编号】1000—7377(2013)01—0065—03 CT灌注、MR灌注成像与MR扩散加权成像是 目前诊断肝脏恶性病变的主要手段,但由于肝脏患病 查前需要禁食3~6h,患者检查采取仰卧位,经过定位 扫描之后,方进行常规的横断面DWI、T WI和T。WI 扫描。DWI扫描:采用横断面扫描,平面回波成像,其 TR/TE值为4000~6000/60~90ms,矩阵为192× 复杂,仪器检测难度大,易导致漏诊、误诊。此外,由于 医师的诊断经验不同也会对同一成像结果作出截然相 反的诊断_1 ]。为了提高肝脏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 率,避免漏诊、误诊,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我院于 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对134例疑似肝脏恶性病 变患者进行CT灌注、MR灌注成像与MR扩散加权 成像3种诊断手段的临床诊断研究,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92,控制层厚范围为5~6mm,层距控制在1~2mm 之间,FOV为380mm×310mm,于扫描野上下各增加 一个预饱和带,DWI扫描时间为290s,扫描期间患者 需要平静呼吸。每位患者共需要扫描5次,其信噪比 为1.0。于X、Y、Z三个维度上选择三个扩散系数分 别进行扫描,每次扫描均可获得多图层的图像,每层图 1 临床资料选择入住我院并接受诊断的疑似 像包含不同b值的扫描图像,而且系统能够自动按照 b值的做差最大的扫描数据整合除表观弥散系数的图 像。T 加权扫描:采用横断面扫描,小角度并快速激 肝脏恶性病变患者134例,其中男86例,女48例,年 龄35~69岁,平均49.2岁。最终确诊结果:肝癌22 例,肝细胞癌34例,胆管癌29例,其他转移癌19例, 非肝脏恶性病变3O例。 2 检查方法 2.1 MR:采用Siemens 1.5TMR和GE1. 5TMR扫描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患者在MR检 发梯度回波,其中TR/TE值为180/4.6ms,矩阵为 192×256,控制层厚范围为6~8mm,层距控制范围为 1~2mm,FOV为380mmX 310mm,扫描时间为10~ 15s,其翻转角度为60度。T 加权扫描的范围宜覆盖 患者的整个胰、肝、肾脏区域。T 加权扫描:以快速自 66 旋回波采取横断面扫描,其TR/TE值为1200/90ms, 控制层厚范围为5~6mm,层距控制在l~2mm之间, FOV为380mm×310mm,扫描时间为15~17s,矩阵 为192×256,期翻转角度为150度。患者扫描时需要 屏气。 陕西医学杂志2013年1月第42卷第1期 法检查,并计算以下指标。 3.1 ADC值的测量:从拟合生成的患者的ADC 图像上对ADC值进行测量。收集患者不同层面的 ADC测量值,并计算平均值。 3.2 MR灌注SSr测量:以脾脏峰值时间为中 界,计算患者的脾脏峰前后曲线的最大斜率值,并以脾 峰值前后的2个最大斜率比值为主要评估指标进行比 较。SSr=SS前/ss后,表示患者该病灶的动门脉灌 2.2 MR灌 注:MR的灌注层面要选择可以 显示靠近患者病灶中心层。应用FLASH 2D T 进行 加权,采取横断面扫描,其TR/TE值为35/2.49ms, 层厚为6mm,层距控制在1~2mm之间,矩阵为192 ×256,FOV值为400mm×310mm,扫描时问为3s, 注比率。尽量保证患者的相应ROI划分一致、灌注层 面一直。分别运用三种诊断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并 得出诊断阳性率,同时诊断出患者的具体疾病,并根据 诊断结果计算诊断符合率,诊断符合率计算公式为:诊 断符合率一(阳性患者人数一误诊人数)的绝对值/最 终确诊人数。 4统计学处理 本组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 。 其翻转角为70度,逐次扫描,每次扫面两层,共计扫描 35次。采用高压静脉注射进行Gd—DTPA肘注射,注 射速率约为3 ̄4ml/s,通过注射并同时开始启动MR 扫描。在扫描的过程当中,患者要保持平静呼吸。 2.3 CT灌注检查:应用GE lemage supreme螺 旋CT多层螺旋CT机,常规肝脏CT平扫参数为:管 电流为120mAs,管电压为140kV,准直为5mm,层厚 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z±s)表 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选用方差分析 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 显著性差异。 结 果 范围为5~6mm,扫描周期为1s,管球旋转的螺距为 5mm,进动距离是20mm。CT灌注扫描层面和MR 灌注扫描层面相似,保证同一患者的MR灌注和CT 灌注扫描层面尽量一致。采用高压注射进行对比剂优 维显300的注射,注射量为40ml,注射的速率为3ml/ S,注射后60s以内采用Test blous序列行动态同层扫 MR扩散加权成像检出阳性患者91例,其中包含 确定为肝脏恶性病变患者83例,误诊8例,诊断符合 率为79.8 。CT灌注检出阳性患者102例,其中确 定为肝脏恶性病变患者100例,2例误诊,符合率为 96.1%。MR灌注成像检出阳性患者98例,其中确定 为肝脏恶性病变患者95例,误诊3例,诊断符合率为 91.3%(F-见附表)。 描,此过程中其管电流为30mAs,管电压为120kV,层 厚为5mm,准直为2rnm,扫描周期为2.5s,单词扫描 时间为0.5s。该过程中患者均保持平静呼吸方式。 3 检测指标 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3种诊断方 附表 两组患者3种诊断方式比较[ ( )] 讨 论 者102例,其中确定为肝脏恶性病变患者100例,误诊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简称为MRI,其是利用在人体 2例,符合率为96.1 ,是3种方法检测结果最高的, 的各个组织细胞中的质子当在磁场中受到一定的射频 但是CT灌注成像检测仍然会出现漏诊和误诊病例。 脉冲时便可以发生核磁共振,并产生特殊的磁共振信 MR灌注成像与CT灌注成像类似,但是目前其粪便率 号,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后,可以建立人体的某一层面 还没有达到CT水平,并且由于肝脏部位的序列如图 图像。CT是根据人体内不同组织器官对x射线透过 像稳定性较差,所以会产生明显的伪影。因此,本研究 率和吸收率的不同对人体组织器官进行成像,其灵敏 中MR灌注成像检出阳性患者98例,其中确定为肝脏 度与仪器相关,X射线投射和吸收数据输入到电子计 恶性病变患者95例,误诊3例,符合率为91.3 ,低于 算机之后,电子计算机程序会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 CT检测,但是临床应用发现,由于患者肝脏病灶内会 然后重构出人体内部x射线图像。灌注成像是在血流 存在碘油残留,而使CT灌注变得非常困难,所以会明 动力学基础上对血液围观分析运动予以检测,其检测 显增加漏诊和误诊率,但是MR灌注则受碘油影响较 的并非血液的宏观流动[3“]。CT灌注是最早应用于医 小,而且其应用对比剂剂量小并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 学成像体系的,其方法、设备等比较成熟,所以检测阳 率,所以MR灌注可以作为CT灌注的辅助检测手段。 性率和准确度均较高,如本例中CT灌注检出阳性患 陕西医学杂志2013年1月第42卷第1期 MR加权成像由于存在MR固有的缺陷,所以分辨率 以对疾病判断造成较大困难这也符合本研究中MR扩 2O10,20( 7):1003 1005. 67 李瑞珍,等.超声造影与增强螺旋CT评估 较低,容易出现各种伪影,而且采集图像扭曲变形,所 [2]周平,刘浔阳,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_J].中南大学学报(医 学版),2007,32(4):690—694. 散加权成像阳性率较低的结果。但是由于其采集的信 息量较大,可以作为次于MR灌注的辅助检查手段。 [3]俞花,朱珍,陆新元,等.2o例肝细胞癌伴同时性多原发 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EJ].中国癌症杂志,2010,20 (12):957-959. 因此,对于临床中出现的肝脏恶性病变不确定的患者 可以通过MR灌注和MR扩散加权成像来辅助检查。 参考文献 [1]邹文远,张自力,石思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癌 [4]王秋实,邹艳,刘辉,等.肝纤维化MR弥散加权成像与 病理的对照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10): 1965—1968. TACE前后血供变化的价值探讨[J].医学影像学杂志, (收稿:2012—08—20) 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意义 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巴中636000) 刘新君 摘 要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腹膜血管的影响。方法:应用飞利浦飞凡型彩色多 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布测量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尿毒症非腹膜透析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的膜上动脉 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三组患者的管径与收缩期峰值速度各组间有一定差异,但无显著性差异(P> 0.05);尿毒症非腹膜透析组与健康组直接差异不明显(P>0.05);尿毒症腹膜透析的舒张末期速度、 时间平均速度、血流量参数与尿毒症非腹膜透析组及健康组比较均有明显增高(P<0.05);尿毒症腹 膜透析的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与尿毒症非腹膜透析组及健康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尿 毒症腹膜透析患者的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异程度与持续进行腹膜透析的时间有一定相关性。 结论: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进行膜上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测量,可了解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膜上动 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一步了解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的长期影响。 主题词 尿毒症/治疗 腹膜透析 肠系膜 血流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6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77(2013)01 0067—02 腹膜透析为尿毒症患者提供了一种代替肾功能过 ~75岁,平均58岁。健康组25例(男12例,女13 2 仪器与方法 采用飞利浦飞凡型彩超诊断 滤和排泄体内毒素的方法,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长期腹膜透析带来的腹膜微结构和功能变化已成 例)为身体健康体检者,年龄40 ̄77岁,平均57岁。 仪,诊断频率3.5 MHz,检测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 要求测量前空腹8h以上,腹膜透析患者停止透析超过 8h,无透析液滞留在腹腔的情况下进行。被检者取仰 为是否继续采取透析治疗的问题,但关于腹膜透析对 腹膜供血血管影响还处于研究初期,未有明确的公认 的观点口]。本组通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尿 毒症腹膜透析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 数,与未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和正常人的肠系膜上动脉 卧位,找到膜上动脉起始段,调整探头角度及适当加压 探头,以清晰显示膜上动脉长轴。从膜上动脉的起始 部1~2cm处取不超过血流直径一半的血管样本_2]。 调整超声波束使其与血流的夹角小于60度,在患者屏 住呼吸时,测定以下血流参数:管径(D),收缩期峰值 速度(PSV),舒张末期速度(EDV),时间平均速度 (TA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流量(Q)。 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对比,以了解腹膜透析对尿毒症 腹膜透析患者腹膜供血血管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选取在我院2O10年1月至2010 年12月肾内科就诊的尿毒症患者56例,其中尿毒症 腹膜透析组31例(男18例,女14例),为尿毒症CKD 5期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患者,年龄42~73岁,平 测量至少3个心动周期的以上数据,再取其平均值作 为最终数据。 均57岁,所有患者均只接受腹膜透析治疗,均使用广 州百特公司生产的透析液;尿毒症非腹膜透析组25例 (男1l例,女14例),为尿毒症CKD5期患者,年龄41 3 统计学处理 本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z±s)表示,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