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资讯 线路攻略 景点大全 国内游 境外游 美食特产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姜姓流源

2024-05-18 来源:锐游网


姜姓流源

姜姓流源

姜姓来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身为我国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于是他就于是以姜作为自己的姓,子孙世代相传。姜姓与姬、媙等20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姜姓为中文姓氏及韩国姓氏之一,在中国《百家姓》排第32,中国大陆第53大姓。

一、历史渊源

姜姓jiāng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 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传说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今陕西省岐山县西一带),并以水名为姓,后代子孙也相沿为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

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西周建立后大封诸国,因为功劳巨大成为仅次与姬姓皇族,而封国最多的姓,齐国,侯爵,姜姓,始封太公尚父,都国于营丘。许国,男爵,姜姓,始封伯夷后文叔,都国于许,申国,侯爵,姜姓,始封伯夷后,纪国,侯爵,姜姓,都国于纪向国,姜姓,都国于向。州国,公爵,姜姓,都国于淳于鄣国,姜姓,都国于鄣。厉国,姜姓,始封厉山氏后,都国于厉。莱国,子爵,姜姓。

焦国,伯爵姜姓,炎帝神农氏的嫡系后裔(今河南陕县焦城)淳于国,姜姓,周武王把安丘县东北部封给淳于公,建立淳于国.

吕国,姜姓,虞夏之际伯夷封于吕(在今河南南阳)。夏商周都授封。后改为莆国

姜氏古墓

姜相坟(289~356年):唐朝宰相姜公辅坟墓

位于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九日山姜相峰(东峰)东南麓

姓氏源流

1、姜姓来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为许多文献如《元和姓氏》、《说文解字》、《新唐书》记载。《水经注》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作为“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即以姜为姓,子孙世代相传。姜姓与姬、媙等20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我

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姜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甫申、吕、纪、许、向等姓。

2、出自亘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

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据《宋书·吐谷浑传》所载,宋时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改为姜姓;除此以外,今满、侗、瑶、彝、蒙古、土家、保安、白、俄罗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炎帝。姜姓出自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今陕西省渭河支流的岐水,在今陕西岐山之东,源出岐山),以居地命姓为姜。炎帝是姜姓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县西),建立吕国,再次被赐以祖姓,以续炎帝的香火。春秋时的齐国,其创立者是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由伯夷建立的吕国,在公元前六七八年被楚国所灭,由姜尚建立的齐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被秦国所灭,在吕齐两国被灭亡后,其子孙都有以姜为姓的,他们尊炎帝为姜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姜姓自夏商以来,分为齐、许、申、甫四国,世有显诸侯,其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系古戎人一支,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逐渐东移入陕,公元前638年,为秦所迫,迁至晋南。几千年前炎帝出生的姜水,为中国众多姓氏的发源地,而姜姓得姓则是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商周:四岳是由姜姓的羌族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在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之后,他们与“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他们所结成的盟军后来打败了殷纣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姜尚建立的齐国,表明姜姓又发源于山东淄博一带,田和灭齐后,姜子牙的后代子孙散居各地。

春秋:春秋时代的齐国,就是倚了姜氏后裔发展成为五霸之一。齐国在齐威王时,又成为战南),便以姜为姓。姜姓在历史的演进中分布于华夏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的后裔改为别的姓氏。

夏朝:夏朝,炎帝后裔伯夷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西),建立吕国。另外姜氏后裔还建有申、许、齐等诸侯国。申国原居今陕西、山西间;许国在今河南昌东;齐国建都于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周族部落系古戎人的一支,为姜姓,也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省敦煌西),逐渐东迁,公元前638年迁至晋南,属于晋国。

汉初,居住在河南、山东的姜姓发展为关东大族,时刘邦采纳娄敬建议,迁六国贵族后裔的关东豪族于关中,姜姓被迫徙关中,遂居天水,此际,姜姓还有播迁于江苏、四川等地者。

东汉末及三国,有姜维盛于甘肃天水,姜肱盛于江苏沛县,天水一支的姜诗盛于广汉(今四川谢洪南),姜维降蜀后,其后裔居川。

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姜姓为避战乱而从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由于天水远隔中原,故历千余年长盛不衰,代有显官。

唐代,天水仍是姜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并从中派生出九真(今广西、越南清化省清化一带)姜姓,此支姜姓系天水分支,出自唐舒州刺史姜神翊。姜神翊嫡孙姜公辅佐唐德宗时任宰相,后贬为泉州刺史,当是姜姓最早入闽者。

唐宋时期姜姓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及广东琼山。

明朝洪武年间,姜世良先迁至福建泉州龙溪县红豆乡,并于此发迹,其后世子孙又有由此移居于广东陆丰盐墩乡,在广东继续繁荣滋长,其十一世孙姜朝凤于清乾隆二年(1737)移居台湾,此期姜姓纷纷向中国南部闽、粤迁徙,而渡海到台湾者,又以来自粤籍居多。当然不乏移居海外者。

明清:明清时期今山西、陕西、贵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姜姓的聚居点。

如今,姜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北方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山东省为多。目前姜姓人口列全国第六十位。

朝鲜姜姓

姜姓是朝鲜民族的一个常见姓氏,在大韩民国1985年和2000年的人口统计中都排名第6位,现约有104万人口,主要属于15个不同的本贯。

晋州姜氏(??)、晋阳姜氏(??)、全州姜氏(??)、江陵姜氏(??)

庆州姜氏(??)、平壤姜氏(??)、济州姜氏(??)、罗州姜氏(??)

谷城姜氏(??)、金海姜氏(??)、衿川姜氏(??)、密阳姜氏(??)

光州姜氏(??)、顺兴姜氏(??)、安东姜氏(??)、忠州姜氏(??)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邽(今天甘肃天水)。

广汉郡: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郡,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

2、堂号

稼樯堂:神农教民稼樯,故名。

渭滨堂:姜子牙在渭水待到80多岁,为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

其它堂号:郡望堂号:天水、广汉。

自立堂号:敬胜、云磬、森阳、龙泰等。

四、字辈

姜姓字行辈分严谨有序:

《唐.姜公辅主修姜氏统总谱合大成派系50世》

世运承先泽 光华继后如

家国文明远 廷贤任尔思

一邦登政仕 永绍吉人图

三伯从公久 天壁可为谟

子能辉前志 兆泰俊良储

井泉庄姜氏为接“储”字辈下延

储文茂胜永 大守志兴启

贤能道仲时 金常必正家(之)

迁至北京的姜姓氏族字辈,接“家”字辈下延:

书文仲永严 才丰志训贤

侯武德秀昌 丁书相信唐

英双乔如坦 祖士育卞恒

义全工画炽 海言东慧婵

姜姓合大成统一字派如下:

孝友本厚 俊秀芬香

前传衍庆 勋烈降昌

肇基建业 丹书训详

英才左汉 忠信相唐

封侯赐爵 祖武留芳

姜姓特殊的字辈:

1、循环用字字辈

2、按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的字派来进行循环

赣榆石桥镇姜家辈分:开知银, 守先启厚, 同月效贤, 天伦红日。

始于元时端祖。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起姜姓统一字辈:“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注:以炎帝第一百八十九世为“孝”字辈开始续延。

山东莱阳姜姓一支字辈:“国祖德千秋远”。

山东莱阳姜姓一支字辈:“廷玉日世翕永成书”。

山东蓬莱姜姓一支字辈:“世守仁可长”。

山东蓬莱姜姓一支字辈:“德必希成作树传家福善名”。

山东泰安东平姜姓字辈:“发祥志兰方”。

山东泰安姜姓字辈:“炎锡汉桂焕培明潞树烯增”。

山东荷泽巨野姜姓字辈:“金全发……”

山东登州宁海姜姓字辈:“云玉万殿……”

山东登州文登姜姓字辈:“财世福国学永云连会玉”。

山东潍坊昌邑姜姓字辈:“起言义则思”。

山东潍坊姜姓字辈:“玉官传明祥”。

山东济宁姜姓字辈:“延庆开元美玉”。

山东威海姜姓字辈:“学书宜立志明”。

山东平度姜姓字辈:“天作书连进学”。

山东巨野姜姓字辈:“九守永传慎福贵常青广自体玉先连”。

山东牟平姜姓字辈:“文国兴逢英”。

山东德州姜姓字辈:“文九□殿振延秀智仁圣”。

山东黄县姜姓字辈:“思启建国开元”。

山东聊城姜姓字辈:“久志清会明”。

山东姜姓一支字辈:“齐儒圣兆聘渭访续祥邦国治诚顺诰恒富裕利长仲法奎培运永冠西世昌”。

江西瑞邑井泉庄姜氏字辈:“储文茂胜永大守志兴启贤能道仲时金常必正家(之)”。注:从“储”开始接续。

江西瑞昌姜姓一支字辈:“绍文茂胜永大守志兴启贤能道仲时金常必正家学海亨荣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

江西瑞昌姜姓一支字辈:“泰千文受斌延鸿玉以兴太一仲良季达光圣开成典礼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

江西瑞昌姜姓一支字辈:“守应自先景从明哲钦尊典礼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

江西瑞昌姜姓一支字辈:“太宗彦文国寿定保德元朝典时福单延汝周启应永世家茂学海亨荣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

江苏盐城姜姓字辈:“杰善芝家必有余庆”。

江苏盐城建湖姜姓字辈:“曰有效启玉(东)海基”。

江苏盐城大纵湖姜姓字辈:“山文昌章中正大”。

江苏扬州姜姓字辈:“洪昌明正宝”。

江苏邗江姜姓字辈:“朝拜治国民律修义德”。

江苏淮安姜姓字辈:“学万守成文道其昌邦国之江”。

江苏赣榆姜姓字辈:“开致仁守(正)先(修)启(在)厚统”。

辽宁营口大石桥姜姓字辈:“日思祖得弼希成莫秉亦元可嗣声务若本存大作用乃为克世以传鸣”。

辽宁大连姜姓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辽宁大连瓦房店姜姓字辈:“国年玉林丰福庆永长生”。

辽宁大连庄河姜姓字辈:“鸣德作天志”。

辽宁满族姜姓字辈:“佑德天维作福国文庆书贵长殿甲承恩普玺庭宗续世荣昌军景官红常春银丰宝积连金广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辽宁姜姓一支字辈:“清殿永远礼智信”。

湖北南漳姜姓字辈:“文茂永德福庆国语正大光明”。

湖北荆州监利姜姓字辈:“遇世正志定学应昌大开祥运修齐景盛明”。

湖北襄樊谷城姜姓字辈:“春发元茂英”。

四川广安姜姓字辈:“腾学文永开通大以丰锡兴荣自有光”。

四川姜姓一支字辈:“万德方宏龚东”。

四川广元姜姓字辈:“庭成玉得(德)绍民(元)国”。

四川内江姜姓字辈:“文之月成应国光思德树明清天福太永兴桂维修”。

安徽滁州姜姓字辈:“文永长维广家乐世书必有相”。

安徽定远姜姓字辈:“志文天朝尔廷必洪大学士业守书田国华克正祖德延长”。

安徽五河姜姓字辈:“忠厚传家远”。

安徽桐城姜姓字辈:“神祖为上之字国昌恭宽信敏长发其强”。

吉林长春姜氏字辈:“启炎义再思深修有余庆”。

云南姜姓一支字辈:“武英南进显”。

浙江苍南姜氏字辈:“植炳培锦溯集荣增”。

河南信阳姜姓字辈:“宾东朝德有富荣国玉春满堂万代长青”。

河北姜姓一支字辈:“登德志海春树永福贵”。

新疆奇台姜姓字辈:“三子学文基有德世来元”。

贵州遵义姜姓字辈:

一房支派:“光在文希单正起芳明天修德能传远万古永流源”;

二房支派:“文之月成应国光思德树明清天福泰永兴桂维修”;

三房支派:“禹国若朝单文正廷子如应顺尧邦美可立定林谟”。

重庆奉节姜姓字辈:“庭宗万代陈先泽大学启兴传明达世德远文门在朝端”。

黑龙江姜姓一支字辈:“文功成志殿永记诗书化维怀”。

姜姓一支字辈:“少崇肃法进德益彰衡红光正家兆义昌”。

姜姓一支字辈:“全永克修日力安”。

姜姓一支字辈:“照勇锡文宝开自良兆修立怀本居东邦传家道令宗乃启昌”。

姜姓一支字辈:“四红业守书田国华克正”。

姜姓一支字辈:“文尚四合一虎庭更有海贵万永明振兴中国立尊天”。

姜姓一支字辈:“鸿连宗光远世瞻祖名长”。

某支姜氏字辈:少崇肃法,进德益彰。衡红光正,家兆义昌。

辽宁丹东姜氏字辈:文明兆忠奎,庭广福来祥。

吉林长春姜氏字辈:启炎义再思,深修有余庆。

湖北竹山姜姓字辈:复兴盛世启,忠厚传家庭。

安徽五河姜姓字辈:勳仕维应,崇德世忠,孝友家振,克贤继承,永开先业,锡富长青;

江苏常州姜姓一支字行为:“中俊法仁,炳习志士,国良翰广,思茂。”

五、宗族特征

1、姜姓自炎帝神农氏以降,后裔分支命氏,共计为二百四十七个姓氏,可知姜姓起源之早。

2、姜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方,又盛于北方。

3、姜姓以孝行著闻。如东汉隐士姜肱,兄弟友善,常同被而眠,故有“姜被”之典故,又东汉广汉人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

4、姜姓字行辈份严谨有序。

六、相关名人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

姜尚(姜子牙):周初姜姓部族长。佐武王伐纣有功,成王时被封于齐,为齐国始祖。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以管仲为相,富国强兵,尊王攘夷,有效地保护了中原文化。

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蜀汉的姜维,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

姜嫄:周始祖后稷之母。

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

南宋有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

姜士桢:又名李士桢,明末山东昌邑人,后被后金掠走,成金人继子,改姓李。清朝初期任广东巡抚,对清朝的海洋贸易政策影响深远。其妻为康熙奶妈,其子李煦早年为康熙的半读,后被派往江苏任苏州织造多年,其女嫁曹寅为妻(现考疑为曹雪芹的外祖母)。李煦在位期间两次修造《昌邑姜氏族谱》,现在为昌邑姜氏祠堂供为始祖之一

姜立夫(1890年7月4日-1978年2月3日),谱名培珦,学名蒋佐,字立夫,以字行,浙江平阳人,中国数学家。

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现代人物

姜春云(1930年4月-),山东莱西人。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前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前副总理、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姜成林(1942年-),中国微生物学家。

姜大卫(1947年6月29日-),又名姜大伟,原名姜伟年,香港著名导演兼演员。

姜厚任(1955年-),台湾演员。

姜育恒(1958年11月15日-),韩国华侨,是一位华语男歌手。

姜文(1963年1月5日-,本名姜小军),中国演员、导演。

姜瑜(1964年-),生于北京。中国外交家。

姜华珺(1984年10月8日-),出生于中国山东省滨州市。香港女子乒乓球运动员。

姜春年:台湾艺术工作者。

七、宗祠对联

〖姜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传广汉; 源自姜滨。

——全联典指姜姓的源流和郡望。

岐水世泽;四岳家声。

——同上。

炎农世泽;渭水家声。

——全联典指姜太公尝垂钓于渭水之滨。

天水世泽;尚父家声。

——全联典指吕尚,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姓,俗称“姜太公”。

平江保障;白石清歌。

——上联典指南宋明州人姜浩,字浩然,有节操,以承信郎临平江税务。建炎年间,金兵攻平江,他率军民极力抵御。下联典指南宋祠人、音乐家姜夔,字尧章,因与白石洞天为邻,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寓居武康。一生未做官,往来于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工诗,词尤其出名,又精通音乐。词重格律,音节优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词集《白石道人歌曲》中,自度曲注有旁谱,琴曲《古怨》中并注明指法,为词与乐谱的合集,又著有《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续书谱》等。

孝征跃鲤;迹溷牧羊。

——上联典指东汉广汉人姜诗,侍奉母亲极孝,其母爱吃鱼,据说有一天,房前忽然涌出泉水,每日清晨从中跃出一对鲤鱼。后官江阳县令。下联典指十六国时前秦冀北人姜宇,字子居,少年时为孤儿,家庭贫苦,为人牧羊,晚上则整夜读书。苻坚为帝时,他官至京兆尹、御史中丞。

〖姜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楚珮分嬃女;班捍续大家。

——全联典指清代女书画家姜宜,字五峰,如皋人。善墨兰及竹石,工诗。尝题其弟恭寿画兰云:“楚珮分嬃女,班香续大家”。

六韬能破敌;一榜可封神。

——上联典指姜子牙。又称姜(吕)望、姜(吕)尚,字子牙,原姓姜,周人称之为师尚父或太公望,为周初军事家、谋略家。青年时曾在商都朝歌为吏,后投奔西周,得文王姬昌的赏识。他根据当时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为姬昌提出了逐步翦商增强自己实力,先求改变力量对比、然后伺机进行决战的谋略方案。经过姬昌施行,终于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为灭商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文王死后,他继续辅佐其子武王姬发,进一步削弱商的实力,并最终指挥周军在牧野之战中一举灭商。西周建立后,因功受封于齐。他举贤尚功,因俗而治;重视工商和军队建设,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奠定了齐数百年的大国地位。《六韬》虽题为吕望所作,实际上当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吕尚的某些军事思想。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下联典指民间传说“姜太公封神”,封来封去,到最后却忘记了自己的名姓,便自封为

泰山石敢当。姜太公在唐宋时期曾被奉为武成王,与文宣王孔圣,一武一文;明代以后,虽然关羽成为武圣,姜太公在民间仍很有影响,传说故事很多,巳有“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之说。把石敢当说成是姜太公的化身,正在于渲染石敢当辟邪的民俗信仰。

〖姜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八旬丞相兴大业;七岁翰林显奇才。

——上联典指周代姜姓部族首领姜尚,字子牙。曾在昆仑学道,后奉师命辅佐周室。年八旬余,钓渭水边为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后又助武王完成兴周大业。下联典指明代书画家姜立纲,字廷宪,永嘉人。七岁能书,命为翰林秀才。天顺中以法书行于天下,称姜字。日本国门高十三丈遣使求匾,立纲书之。日本使者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

匾赠东瀛称国宝;画成牡丹索酒资。

——上联典指明代书画家姜立纲,字廷宪,永嘉人。曾书匾赠日使者,使者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下联典指清代画家姜思周,字周臣,钱塘人。擅画牡丹,钩勒、设色俱佳。嗜酒,醉后逞笔,所作不轻易与人。曾急作一、二幅,付装潢人郭华阳而索其酒资。

壮志未能吞司马;大业无惭继卧龙。

——此联为四川省剑阁县姜维墓联。墓原在剑门关口。后因修川陕公路迁于钵孟寺路湾。

渭水家声姜姓部; 炎农世泽稼穑堂。

——全联典指姜姓的郡望和堂号。

〖姜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出郊祀禖,帝妃履武;永巷待罪,周后称贤。

—— 上联典指姜嫄于郊外踏着巨人的足迹有娠而生后稷。下联典指周宣王姜氏脱簪珥待罪于永港,感宣勤理朝政。

大孝神侔,幻奇灵于跃鲤;孤忠天植,缵茂绩于伏龙。

——上联典指东汉孝子姜诗(广汉人)的典故。下联典指三国时蜀将姜维,字伯约,天水(属甘肃)人,本是魏将,后投奔诸葛亮,受到重用,任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魏军攻蜀,他死守剑阁,蜀主刘禅降魏,他被迫假降,卧薪尝胆,一直准备反魏复蜀,因事败被杀,功败垂成。“缵”,谓继承。“伏龙”,即卧龙,指诸葛亮。

雁序情孚,表敦伦于同被;鹰扬望重,兆匡世于钓璜。

——上联典指汉代名人姜伯淮的事典。下联典指2周代姜姓部族首领姜尚,字子牙。

冠世文章,健羡登瀛学士;超群智勇,荣拜征西将军。

——此联为姜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宋文学家姜文达,为“十八学士”之一。下联典指三国蜀将姜维有智有勇事典。

天序有伦,自昔一衾常棣乐;水源在渭,于今远派竹林春。

——此联为台湾省新竹县北埔乡姜氏家庙联。上联说东汉广戚人姜肱,字伯淮,与两个弟弟仲海、季江相友爱,常常同盖一床被子而眠。姜肱通五经,又懂星纬之学,朝中征召,他不去。桓帝曾派画工绘他的图像,他用被子蒙着头,说有病怕见风。中常侍曹节要征他任太守,他竟遁逃至海边,多年才回家。常棣,《诗经·小雅》篇名,是宴请兄弟的诗,后用来比喻兄弟。下联说姜氏起源于渭水的支流姜水,而本支姜氏则迁到了台湾省新竹县。

计谋冠世,丞相八旬兴大业; 翰墨超群,翰林七岁显奇才。

——上联典指周代姜姓部族首领姜尚,字子牙。年八旬余,钓渭水边为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后又助武王完成兴周大业。下联典指明代书画家姜立纲,七岁能书,命为翰林秀才。天顺中以法书行于天下,称姜字。日本国门高十三丈遣使求匾,立纲书之。日本使者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

县令孝征跃鲤; 孤儿迹溷牧羊。

——上联典指东汉江阳县令姜诗,侍奉母亲极孝,其母爱吃鱼,有一天,房前忽然涌出泉水,每日清晨从中跃出一对鲤鱼。下联典指十六国时前秦御史中丞姜宇,少年时孤贫,为人牧羊,晚上则整夜读书。

八、姜氏家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