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资讯 线路攻略 景点大全 国内游 境外游 美食特产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800字

2023-09-13 来源:锐游网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800字

《音乐之声》观后感范文一

一直都很喜欢这部音乐剧.曾在10多年前就买下碟片,想看时就拿出来看.而这次的教研活动,让我又一次欣赏了这部曾在_60年获得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项奖._65年获奥斯卡金像奖的作品.每看完一遍,我就对剧中的人物.风景.歌声.笑脸.画面等又增加了一份喜爱.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剧中的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让我一遍又一遍地欣赏着.我喜欢女主角玛利亚的率真.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喜欢特拉普上校不畏纳粹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喜欢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喜欢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喜欢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的艺术氛围,喜欢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

这部经典老电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 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借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用心地去了解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

心地去爱他们,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能真正用心去了解我们的孩子,我想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喜欢我们.接受我们,从而像爱妈妈一样地爱我们.

片中很多情节我都很喜欢,如一开始的坐在松果上而不动声色的玛利亚,孩子们遇到雷电石害怕时想的favoritethings,教孩子们学唱歌时的doleimi,在舞会上道晚安等等.不过最喜欢的玛利亚和孩子们一起表演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在表演的时候7个孩子各有分工,不是说葛瑞塔和玛塔最小,就不用做任何事情.她俩也有自己的工作.玛利亚让每个孩子都参与了木偶表演,都经历了成功体验.

最感动的的一段是上校和家人在演出时由于想起自己的祖国沦陷自己要被迫离开时哽咽着唱不下去,善解人意的玛利亚马上接上,体现了上校爱国.玛利亚爱家人的一种淳朴的情感,每每看到这时候,我的眼里也总是潮潮的.

每看一遍《音乐之声》,我就一次被深深感动 感动于她以乐抒情,以乐动人;感动于她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感动于她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倚托的关系;感动于她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 我也希望我们能从影片中的人物身上汲取到精神营养,学习玛利亚身上美丽可爱的闪光点,从而让自己变得开朗.豁达.宽容.智慧,赢得孩子.家长.同事的喜爱.

《音乐之声》观后感范文二

每当这首熟悉的歌萦绕耳畔,我总会想起《音乐之声》中玛利亚和七个孩子们玩耍的情景.

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音乐之声》这部电影吧.音乐之声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配乐和最佳音响.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玛利亚本是一个修女,可是她太热爱大自然,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被院长介绍去冯 特拉普上校家照看七个孩子.到了那儿,玛利亚通过努力,让孩子们接受她,并重新让那个家充满音乐和快乐.上校爱上了玛利亚,并把她娶为妻子,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是,战争来了,让这个和谐的家紧张起来.没办法,他们想到了离开奥地利.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后面,躲过纳粹的追踪,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

《音乐之声》是一部成功的音乐剧,所以在这部影片中,诞生了许多世界名曲:《Edelweiss》.《Si_teenGoingOnSeventeen》《TheLonelyGoatherd》.《SoLong,Farewell》等.最著名的是《Do-Re-Mi》.

听着这一首首动听的歌儿,幻想着那一幕幕和谐美丽的场景,我的心不禁在问:是什么让孩子对玛利亚的态度有如此之大的转变呢?(从捉弄玛利亚到认玛利亚做妈妈)答案就是:爱的教育.是爱让孩子们有了这样大的变化和爱心的回报.设想:假如玛利亚也像前十二位家庭教师一样对孩子们,那么结果不难想象 她也会被赶走,成为第十三位失败的教育者.可是,她并没有那么做,相反她对于孩子充满爱心:当孩子们用癞蛤蟆和松球捉弄玛利亚时,她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理解孩子们;当丽萨

从她的窗户外爬进来的时候,她不但没有责备丽萨,还为丽萨作〝掩护〞 她没有批评孩子们,却让孩子们一个个心怀悔意,后来竟被感动的哭了.看!这就是爱的教育!是玛利亚的努力换来了孩子们对她的依赖,上校对她的信赖以及上天对她的眷顾.如此可见,爱的教育是多么伟大!

除此,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以大自然中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地和碧绿的蓝天做背景,而玛利亚天性快乐无比,令人回味无穷.细细品味,这不正是表达了一种向往和平.向往爱的感情吗?

以后,每当我看到有关和平与爱的主题作品,总会不由地想起玛利亚和孩子们唱着歌,奔跑在草原上的情景.这时,我总会被爱所感染,变得欢快起来

《音乐之声》观后感范文三

第二次看《音乐之声》了,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读高一时,那时觉得它好看有趣,特别是剧中的女主角 修女玛丽娅,这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善良活泼之人吧.所以看了这部戏后,许多人都会对她留下特别深刻的影响.但是上周的影视文学课上,再次看到这部戏时,还是会被玛丽娅所吸引,同时也被剧中的男主人公 冯 特拉普上校所打动.

玛丽娅在修道院中总是做出一些令人无法思议的事情来,这也正是她对于自由,自然的向往.戏剧一开始展现的大自然风光,不仅为描写玛丽娅做了铺垫,而且也突出了这部戏局的主题,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玛丽娅在得知去做家庭教师时,

一开始觉得那是挑战有些不安,但是后来她用歌声表达出了面对挑战的决心.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不仅是一个爱自由,爱自然,又更是敢于挑战的人.所以在面对冯 特拉普上校的七个孩子时,她不仅没有学他们父亲那套严厉的管教方法,而是用自己的真诚与耐心,教孩子们打开心扉,学会用歌曲表达情感,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从叛逆的孩子逐渐转向懂事乖巧,或许这正是玛丽娅的教学的成功之处吧.

冯 特拉普上校是一位严厉又慈祥的父亲,在其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使他对子女的爱,而且还有其对祖国的爱.戏剧开始就以严父的形象让人既觉得严肃又好笑,这位父亲显然用起军纪来管教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们在其管教下队列整齐出场的画面,令人既笑又怜.孩子们显然已经失去了同龄孩子该有的生活方式,被父亲的这种特殊的爱压抑着.但是但我们看到当冯 特拉普上校从维也纳回来,看到孩子们在玛丽娅的带领下做出的各种荒诞事件时,他很是生气地解雇了玛丽娅,但是,当听到孩子们的歌声,当看到孩子们精心为南爵夫人献唱的歌曲时,冯 特拉普上校改变了主意,开口挽回了玛丽娅.从这里可以看出冯 特拉普上校是一位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的父亲.当看到孩子们在唱歌时,冯 特拉普上校也不由自主的哼唱起来,由此可见,他尘封的心已被打开了,久违的爱已被激起,当玛丽娅提议他献唱一曲和孩子们的邀请时,他唱起了《雪绒花》这曲对子女的爱的赞歌.在剧末,他再次唱起《雪绒花》,这时我们可以看出这已经不仅是对儿女的爱了,这已经升华到对祖国的爱了.所以在冯 特拉普上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多方面的爱,对儿女,对爱人,对祖国的那份浓浓的爱.

当然,在这部电影中,最突出的还有其中的音乐和歌曲,比如《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和《雪绒花》,《我最爱的东西》《晚安,再见》.《音乐之声》和《十六岁十七岁》也很好听.这些歌曲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了不同境遇的人物不同的心情,让这部剧融情感于音乐中,在音乐中宣泄自己的情感,给人视觉一新的亮点.

《音乐之声》,音乐的国度,情感的宣泄,爱的表达.

《音乐之声》观后感范文四

听着这首熟悉的旋律,我重温了小学时就看过的电影《音乐之声》.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充满爱与温馨.片中的音乐已是经过了无数次考验,其中的插曲更是让我们耳熟能详.而让我为之动容的,却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爱.《音乐之声》深刻的诠释了各种爱,不但有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更多的,却是对祖国的爱.

玛丽亚是一个古老修道院里的见习修女,但是,她的性格却让她在修道院里经常惹出一些各种各样的麻烦.院长觉得她这样的活泼的性格不适合僧侣生活.于是,当她接到上校家寻求家庭教师的请求,她决定让玛丽亚去,也借此让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影片开始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男女主角初次相见的情形:玛利亚被派往上校家中给七个孩子做家庭教师,当她在大厅中等候上校,看到漂亮的舞厅时,不由自主地进去玩耍起来.突然舞厅门打开了,上校站在门口,一言不发地看着玛利亚.这是上校的第一次出现,却感觉他是一个冷漠不近人情的人.因为玛利亚在微笑,他却几乎没有笑过.于是我开始探索他那冷峻严肃的外表下那颗真正纯净的心.我很快就找到了一个细节,这位父亲时时刻刻都为孩子们辩护,认为孩子们没有问题,是家教们的问题.这便是父亲对孩子的爱.

原来那些没有留下来的家教没有耐心,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她们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能理解这些孩子并去爱他们,用最富感染力的事物 音乐区感染.打动这些孩子们,让他们似乎已经泯灭的童心重新出现.这便是老师对学生的爱.

影片后面部分,写了上校一家为了不受纳粹的欺压,宁愿背井离乡流亡也不愿做亡国奴.纳粹的邪恶不能征服他们一家对祖国的爱,邪恶休想玷污最圣洁的爱.这便是对祖国的爱.

听着这首《Edelweiss》,让爱永恒,让爱传递.

《音乐之声》观后感范文五

在美丽的萨尔斯堡风光之中,玛丽亚在山岭间的草地上高声地唱着《TheSoundOfMusic》――――影片的开头就是这样明丽而欢快.

女主角玛利亚是位年轻的修女,大自然的熏陶和简单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乐观.单纯的性格,前一刻还在担心无法胜任家庭教师一职,下一刻就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她天生的乐天派性格,不得不让修道院的修女们担心她的未来.

初见时上校时,上校也觉得她是个爱惹麻烦的家伙,而正是她这样的乐天派性格,让生活时时充满了正能量.

玛利亚并没有和上校一样用严厉的家教去管束孩子,而是选择用自己开朗的人生观去影响孩子.当孩子们情绪低落时,玛利亚引导他们多想想开心的事物,并用歌唱的方式表达出来,她用最简单的心理疏导方式,教会了孩子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很快,孩子们就在她的带领下,找回了童心,获得了童年应有的快乐生活,他们去郊游.去划船.去爬树,并一路高声吟唱,在柔和的画面中,他们宛若置身天堂,七个孩子如同天使一样跳跃欢唱,草地上.树林间.小河边.市场里处处留下了她们的莺歌笑语,彻底摆脱了母亲过世后,上校军事化教育造成的沉闷的家庭生活,玛利亚的热情开朗给这个家带来了一缕阳光,给了孩子们温暖和活力,也渐也感染了上校,同时也让他冰冷的心开始融化了.

上校与孩子们齐唱《雪绒花》的片段,旋律优美动人,代表着这个家庭的转折点,上校重新感受到了温暖,走出了心中的阴影,开始重新拥抱爱情.拥抱生活.

在最后时分影片的主题升华,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强权威胁,特拉普一家毫不妥协,坚决拒绝为纳粹服务,最终在众人的帮助下,翻山越岭,奔向自由,这是一种追求和平.美好的正能量.

影片从始至终,都以爱与自由为主线,让人们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快乐和爱带给人们的力量与支持,爱的伟大与珍贵,并告诉人们,爱要从内心流淌,它可以感染身边的人,从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一个个亲人爱起,最后便会演绎成为一种大爱,一种对国家的爱,一种对整个世界的爱,或许这就是这部影片历经几十年而不衰的秘诀,不论是平凡的生活正能量还是整个世界正能量,在社会之中都永不会过时.

《音乐之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