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资讯 线路攻略 景点大全 国内游 境外游 美食特产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2022-08-30 来源:锐游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准确认读“遮”、“卷”、“散”;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2.通过朗读、品读、悟读,想象并描述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六月西湖骤雨的奇特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积极主动积累古诗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想象并描述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研究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工具:成华区智慧教育云平台、互动课堂软件、PPT 2.资源:古诗范读音频及朗诵背景音乐、雨景图片、“随课微写”练写单、苏轼生平及本诗写作背景(学生课前搜集)等。

【教学过程】

一、竞读诗题,导入新课 1.读懂诗题

通过竞赛的方式,读准、读通、读懂诗歌题目。 学生准确朗读诗歌题目,注意停顿,说说题目的意思。 1

生:六月二十七日(时间)/望湖楼(地点)/醉书(事件)

2.设置悬念

重点解读“醉”,设置悬念:“醉”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理解。 生1:喝醉。 生2:不仅是喝醉。

过渡:这个“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从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读诗,首先就要读懂题目。本诗题目较长,学生读的时候,需要通过理解意思,准确断句。采用竞赛的方式,利用“互动课堂”软件中的随机抽人、光荣榜,激发学生研究诗歌兴趣。题目中的“醉”,既指诗人当时的状态,又指向诗歌表达的情感,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引出对诗歌内容的研究。)

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1.读准诗歌

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学生展示、交流。(师生共同明确:“遮”是翘舌音,“卷”读“juǎn”,“散”读“sàn”;PPT出示本诗节奏划分。)

2.读通诗意

借助注释,感知诗词大意。

自主研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合作研究:同桌互学;全班交流、明确。

(设计意图:本诗为七言绝句,节奏的划分比较简单,生字也较少。但本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西湖夏季雨景图,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可以为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打下基础。)

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1.圈出景物,品读感悟

苏轼曾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亦是如此。 (1)默读古诗,找一找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快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来。

2

(2)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呢?

搭建支架:选择的诗句是,描写的景物是,作者用(方法),写出了。

自主研究:学生自主选择四句诗歌中的一句,品读、批注。 合作研究: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全班交流,明确。

组1:我们小组选择的诗句是黑云翻墨未遮山,描写的景物是乌云,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下雨前,天上乌云翻滚的景象。

其他小组补充:我们小组还研究了“翻墨”这个词,它既写出了云的颜色,还写出了云的动态,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生2:我们小组选择的诗句是白雨跳珠乱入船,描写的景物是白雨,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下雨时,雨急、雨大的特点。

组内补充:我们还觉得本句中的“跳珠”写得好,写出了雨的形态,让我们感受到雨大的特点。

其他小组补充:我们小组认为“乱”字也写得好,写出了雨的杂乱,也表现出雨急的特点,还让我们感受到雨的活泼。

其他小组补充:我们小组还品析了“白”字,这个字写出了雨的颜色,雨本来应该是没有颜色的,诗人写雨是白色,也写出了雨下得很大。

生3:我们小组选择的诗句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描写的景物是风,作者用“卷地”二字,写出了风的大。

其他小组补充:我们小组认为“忽”字也很有意思,“忽”就是“忽然”的意思,让我们感受到风来得突然,天气变化极快:前一秒还是大雨跳珠,后一刻就是风吹云散、雨停。

生4:我们小组选择的诗句是望湖楼下水如天,描写的景物是水,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西湖风平浪静的美。

其他小组补充:我们小组解读了“水如天”这几个字,写出了雨大,西湖的水一下子就涨了起来,湖水与天相接,水天一色的静态美。

其他小组补充:对,我们小组也感受到了。诗歌的前三句都在写一种动态美,而这一句还写出了静态美,可以说是动静结合。

教师小结、过渡:本诗的每一句都仿佛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

3

狂风、湖水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精准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有声有色、构思巧妙,生动形象地描摹了一幅夏日骤雨图。请大家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结合生活实际和诗句内容想象画面。

2.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学生听老师范读古诗,想象画面;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 3.随课微写,描述画面

过渡: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句,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写在“随课微写”练习单上。

再次提示学生结合单元交流平台明确方法:结合诗句内容和生活实际想象画面。

4.汇报交流,评价提升

利用“互动课堂”中的拍摄上传功能,拍摄上传学生作品,其他学生点评。

生1:黑云翻墨图。不知是哪个调皮的仙女,把天上的墨水打翻了,那墨水流得真快呀,天上的白云跑得那么快,还是被染黑了。远处的山都还没来得及被墨水遮住,天空中一下子就电闪雷鸣,大雨如注。

他生点评:她写得真生动呀,还想象出天上的仙女打翻了墨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翻墨”的迅速。

师:她的联想既结合了诗句内容,又联系到了神话传说。 生2:白雨跳珠图。不一会儿,雨就噼里啪啦地下了起来。那雨,如断了线的珠子,一个接一个地掉入水中,又如调皮的精灵,溜入船中玩耍。水面上的船,

4

远处的山,都笼罩在雨雾中,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他生点评:我很喜欢他的描写,他不仅写出了诗句中“跳珠”的活泼,还写到了声音、颜色,真是“有声有色”呀!

师:写得精彩,点评也抓住了重点。

生3:风吹云散图。忽然,一阵狂风卷地而来,湖里的船,被吹得动摇西晃;湖边的树,被吹得东倒西歪。连那铺天盖地的大雨,都一下子被吹散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生点评:她的想象很丰富,不仅想到了风吹散了雨,还联想到了被风吹动的船和湖边的树。

师:她的联想不仅源自诗歌内容,还联系到了生活实际。 生4:水天相接图。天,恢复了蔚蓝;湖,恢复了平静。站在望湖楼上,向下一望,那蔚蓝的天与碧绿的水,融为一体。水天一色的美景,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

他生点评:他想象的画面很美,描写了水天的颜色,写出了一幅开阔的画面。

师:不仅描写了水天相接的美景,还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

5.组内交流,修改完善

请各小组,组内点评、修改。 6.整体把握,感情朗读

过渡:孩子们,在你们的笔下,这一幅幅的画面多美呀。请大家齐读古诗,再次感受西湖雨景的美。

体会、交流朗读的语调、轻重缓急。

生1:前三句,变化很快,可以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惊奇的感觉。

生2:最后一句语速可放缓,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 学生再次齐读古诗:男女生合作,男生读前三句,女生读最后一句。

(设计意图:根据诗句描写的内容想象画面,是研究古诗额重要方法。本诗的每一句都仿佛是一幅画,通过搭建支架的方式,引导学生品读诗句,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画面,利用“随课微写”的方式,把想象到的画面描写出来。)

四、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1.借助资料,解疑答惑 5

诗题中“醉”的含义——沉醉。

作者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学生思考“醉”的含义,分析并明确。

生:醉,一语双关:喝酒,似醉非醉;奇特景色,沉醉。 2.讲述背景,体会情感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资料,讲述写作背景: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在官场受到排挤,无奈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通判。他与朋友同游西湖时,经历夏日骤雨,触景生情,写成此诗。

师追问: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不见愁情,你从这场骤雨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生:体会到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 3.诵读古诗,读出情感

PPT出示西湖雨景画面,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指名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结合本诗创作背景,抓住题目中的“醉”字,体会诗人情感。既回应了导入新课时设置的疑问,又降低了体会诗歌情感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人表达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任选其中的一组,积累古诗句。 (1)写雨的古诗句。

(2)写西湖的古诗句。

(设计意图:积累古诗句,丰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提升文学素养。)

【板书设计】 6

【教学反思】

小学高段古诗词“随课微写”教学实践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研究能力,本节课利用互动课堂软件等息技术工具,结合古诗词研究规律和单元人文、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研究中品读语言、想象画面、感知意境、体悟情感。息技术对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并描写古诗画面的“随课微写”练习,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激发兴趣,活跃氛围

进入高段以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严重的惰性:懒于动口、懒于动手、懒于动脑,积极举手的人更是寥寥可数。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本节课主要利用了互动课堂中的“随机抽人”、“光荣榜”,采用竞赛和积分两种形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导入阶段的竞读,初读阶段的朗读展示,品读阶段的小组合作研究,“随课微写”的展示、评价,悟读阶段的背诵,甚至是课后的积累,同学们都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融洽,研究的效果也非常好。

尤其是“随课微写”,在对诗歌的深入解读的基础上,孩子们对诗歌描绘的画面更容易展开合理的联想。难度降低了,习作的兴趣就高了,提笔可写,提笔会写,还能写得精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