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直以来,众多人都局限于将本文定位为一篇反映亲情、友情的文章。旨在揭示子女与父母发生了冲突时,应该怎样与父母沟通,怎样正确对待友情。而实际上从物质之利、朋友道义和话语霸权的角度切入,可以为文章打开一个全新的解读空间,提升文章的审美空间。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少年愁苦谁人知?
辛弃疾曾经在一首词中写道“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天我们就要在这满目秋色中谈谈年少的愁苦,在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当中,你们最大的愁苦是什么?
我们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很爱我们,但他们的爱用错了方式去表达,从而造成了我们内心的愁苦,刚才每位同学的愁苦之情都是溢于言表,也许这就是我们成长的烦恼,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是另一位少年的愁苦世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羚羊木雕》。
2.文本研读
速读课文,并说说发生在“羚羊木雕”身上的故事。
概括得很到位,点出了文章的中心人物和事物,他们分别是羚羊木雕,我,父母和万芳,并且还说到了逼字,那么我们能不能在文章当中找出一句话,这句话能把这几个要点都包含进去呢?
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
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谈谈:
他们是谁?——父母
而对父母而言羚羊木雕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呢?——贵重的东西
“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
“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
“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可是在我的观念里,当妈妈没有向我说明的时候,羚羊木雕有这么大的价值吗?
没有,它只是爸爸从非洲带给我的一件工艺品,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不是保险柜里,在我心里也许它就是一块好看些的木头。
父母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送给了我,说明了什么?
他们很疼爱我
而在文章当中,我到底具备了怎样的身份呢?
我是父母的(孩子)——
这意味着什么?
在父母眼中我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我还是个“小朋友”,我还不能独立自主,我的行为还要受到束缚。
而身为孩子,内心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可是父母了解我这样的想法吗?
我除了是父母的孩子,我还是万芳的(朋友)——并且在我心中万芳是个怎样的朋友?:仗义
你从文章哪里看出了万方的仗义?
父母知道万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吗?
刚才大家说我是羚羊木雕的(“主人”),但我是真正的主人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羚羊木雕的(“主人”)——只有使用权,没有支配权,这么名贵的木雕,父母把它送给了我,这说明父母很疼爱我,可是疼爱并不等于理解。当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它我仅仅是把它作为代表友情的信物送给了我最好的朋友的时候,他们却逼我去要回来,
一个逼字,充满了很多的无奈与感伤,而我受到的逼迫首先是来自语言上的,而妈妈对我的逼迫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换成“孩子,那只羚羊哪儿去啦?”朗读感受,体会区别)
说明妈妈很重视那只羚羊木雕,当时的心情非常急切。
妈妈的逼迫是这么地直接,不留余地,而爸爸又是以怎样的语言让我再没有理由不去要回羚羊木雕的呢?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如果让大家为文章中的我找到一个反驳的理由,你会说什么?
而当我面对这样的逼迫时,为什么“没有理由了”?
——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如何理解?)
爸爸是一家之主,掌握了充分的话语权,身为孩子的我必须服从。如果我面对逼迫,却不服从,会有怎样的后果?
罚站、挨揍——相对我在语言上所受的逼迫而言,这是行为上受到的另一种逼迫。
而面对逼迫,最后我通过什么方式宣泄了内心的情感?
哭——文中有多处落泪,分析其中不同滋味:“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
(难过,无奈和委屈)孩子的哭泣是否让大家回想起之前给大家讲过的沈从文《丈夫》中的丈夫的哭泣?同样身为弱者,他们都选择一种隐忍式的反抗,在接受的同时,通过哭泣来宣泄内心的情感。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感动,感激)
最后万芳的一句“咱俩还是好朋友”让我禁不住再一次地潸然泪下,友情保住了,羚羊木雕拿回来了,可是——
羚羊木雕应犹在,只是情义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秋风乍起霜叶苦红。
3.延伸拓展
用“看着你眼泪掉下来,我终于明白”的格式写一段话。
看着你的眼泪掉下来,我终于明白,
父母对孩子的疼爱,
应该包括理解,包容和不去伤害
因为孩子的心灵是个水晶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
永远保留着一个不灭的神话,
就是维护孩子天空下最纯真的情义,
将情义树立在最诗意的人生边上,
让今天的眼泪流成明天钻石般的回忆……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将人生最美好的信念坚持到最后的时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