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特别是反映了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在教学<<分类>>时,我从孩子们最熟悉的超市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自由发言,都看出物品摆放的很漂亮、整齐。有学生看出一类物品按颜色分开了,有的看出水果品种不同等等。有引导学生说这样摆放的好处,很明显学生看出这样摆的整齐给顾客留下的印象好,便于顾客挑选。
学生领悟了分类的含义后,我从学生已有的文具出发,给学生提供一个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小朋友找家实践活动,体会多种标准的分类过程。在这样一个人人参与的活动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我相信,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共同完成分类任务,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刚开始,袋里的文具、学具一古脑倒出时,几双小手在一起摆弄似乎有些混乱,但不一会大家就能够慢慢协调起来,有序地将所有文具、学具分类摆好。学生的操作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及彼此协作精神融入在活动中并体现出来。
在练习中有学生对于单一标准的分类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于多种标准的分类,学生能用语言表达,但少数学生不能用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是不是我的要求太高了?
数学人教版第一册第五单元《分类》教后记
“ 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而传统的教学是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过分要求听、记、模仿,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不是把“分类”作为知识点来讲授,或者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分类的含义,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我以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在讨论中,我也不是以一问一答地形式进行,而是引导学生围绕“想一想,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这个问题充分发表意见,给学生的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发现和交流,发展学生探索与合作的意识。在教学中,特别注意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这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发言必然会对其他同学产生影响,思维相互碰撞,不时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回答富有新意,让老师感到惊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