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判刑后仍可申诉。无论是在民事、行政还是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判决不满可以依法申请再审或申诉。申诉是公民、法人或组织认为处理结果不正确向有关机关申述请求重新处理的行为。刑事判决的申诉没有时间限制,申诉是当事人的法定权利,不会加重刑罚。二审判决后仍不服可以申诉,申诉不受时间限制。申请再审和申诉的区别在于主体、对象、期限和符合法定情形。
法律分析
一、犯罪嫌疑人判刑之后还可以申诉吗?
判决生效后能申诉。不管是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或刑事诉讼中,在法院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如果对判决不服的,都可以依法进行申请再审或申诉。
申诉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对某一问题的处理结果不正确,而向国家的有关机关申述理由,请求重新处理的行为。
对于刑事判决的申诉,没有时间限制,只要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不服的,随时可以进行申诉,即使是在刑罚执行完毕后,仍可以进行申诉。单就申诉而言,申诉是当事人的法定权利,不会因当事人的申诉失败而加重对罪犯的刑罚。
法院二审后是可以申诉的,申诉是不受时间限制。我国审判制度实行的是二审终审制,除最高人民法院作为一审法院的情况外,二审判决即为终审判决。如对二审判决仍然不服的,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近亲属都有权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申诉是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合法权利。
相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四条,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二、申请再审与申诉有什么区别?
1、申请再审和申诉不一样,申诉是一个民主权利,属于广义的诉权,具有六无限的特点,即没有次数限制、没有级别限制、没有案件限制、没有申诉主体限制和没有针对机关的限制。也正因为申诉没有具体条件的限制,才导致当事人及其他人申诉非常困难。而申请再审作为一项诉讼性权利,则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定条件。
2、再审和申诉的区别:
(1)申请再审的主体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再审申请的主体严格限制为原审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除此之外的任何人都无权提起再审申请。
(2)申请再审的对象是确有错误的生效判决与裁定,以及违反自愿原则或者内容违法的调解书。
而申诉则不受这一限制,申诉既可以针对未生效的法律文书,也可以针对已生效的法律文书。此外,申诉还可以针对一些违法行为等。
(3)申请再审的期限是法律文书生效后的六个月内内,超过2年,则丧失了申请再审权。而申诉则没有时间限制。
(4)申请再审需符合法定情形,这一法定情形因法律文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结语
犯罪嫌疑人判刑后仍可申诉。无论是民事、行政还是刑事诉讼,当事人对判决不满,都可依法申请再审或申诉。申诉是公民、法人或组织对处理结果不满,向有关机关请求重新处理的行为。对刑事判决的申诉无时间限制,即使刑罚执行完毕后仍可申诉。二审后仍不服的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申诉,申诉是合法权利。申请再审与申诉有区别,再审需符合法定条件,主体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象为确有错误的生效判决、裁定或违反自愿原则、内容违法的调解书。申诉不受限制,可针对未生效或已生效的法律文书,且无时间限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七节 假释 第八十一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 侦查 第二节 讯问犯罪嫌疑人 第一百二十条 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他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然后向他提出问题。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但是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
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可以从宽处理和认罪认罚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七节 假释 第八十六条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