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时,若处于毕业的那一年,则为应届生;若已进入毕业的第二年,则不再是应届生。劳动合同应包含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基本信息、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条款。此外,双方还可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事项。
法律分析
毕业生签了劳动合同,如果还处在毕业的那一年的,还是应届。如果已经到毕业的第二年了,则不是应届。应届是以当事人毕业的年份来看的,当年毕业的就是应届生。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六条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第十七条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六)劳动报酬;(七)社会保险;(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拓展延伸
大学生在读期间签订劳动合同是否会影响其毕业后的就业前景?
签订劳动合同对于大学生在读期间的影响可能会对其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签订劳动合同可能会限制大学生在读期间的时间和精力,使其无法全身心地专注于学业。这可能导致学业成绩下降,影响毕业后的竞争力。其次,签订劳动合同可能会限制大学生在读期间参与实习、社团活动和学术研究等与专业相关的机会。这可能影响其积累实践经验和建立人脉关系的能力,从而影响毕业后的就业机会。然而,签订劳动合同也可能提供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经济收入,这可能对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大学生在决定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对学业和就业的影响,并权衡利弊。
结语
签订劳动合同对大学生在读期间可能产生影响。限制时间和精力可能影响学业成绩,限制参与实习等机会可能影响实践经验和人脉建立,但也能提供工作经验和经济收入,对就业前景有积极影响。大学生需综合考虑利弊,权衡决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15修正):第五章 职业教育和培训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鼓励、指导企业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与企业应当密切联系,实行产教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八章 职业培训 第六十六条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八章 职业培训 第六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发展职业培训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