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期间,被犯罪嫌疑人应配合司法机关办案,接受讯问,不得干扰证人作证,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取保候审最长不超过12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超过6个月,期间不得中断侦查、起诉和审理。发现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或期限届满时,应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并通知相关人员和单位。
法律分析
取保候审以后,应当配合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应当做到随传随到接受讯问。如果涉嫌犯罪,应当审判。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拓展延伸
取保候审期间,如何避免违反治安处罚法被收监?
在取保候审期间,为了避免违反治安处罚法被收监,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避免从事任何违法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犯罪行为、扰乱社会治安等。其次,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与有犯罪背景或不良记录的人接触和交往,以免被牵连。此外,要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监督和调查,如有需要,提供相关证据和信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合法行为。最后,要咨询专业律师,了解自己在取保候审期间的权益和义务,遵守法院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确保自己的行为合法合规。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您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违反治安处罚法被收监的风险。
结语
在取保候审期间,被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责任遵守法律法规,配合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并且随传随到接受讯问。如果涉嫌犯罪,应当接受审判。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取保候审的人应当遵守一系列规定,包括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及时报告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的变动、及时到案等。同时,在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期间,相关机关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如果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期限届满,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并通知相关人员和单位。在取保候审期间,为避免违反治安处罚法被收监,可以遵守法律法规、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配合监管部门调查、咨询专业律师等措施,以确保自身合法合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五章 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五十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无固定住所、无法提供保证人的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的,应当指定合适成年人作为保证人,必要时可以安排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接受社会观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三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凭解除取保候审的通知或者有关法律文书到银行领取退还的保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