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傅斯年、李济致信于右任,揭露张大千在敦煌劣迹,但他手眼通天

傅斯年、李济致信于右任,揭露张大千在敦煌劣迹,但他手眼通天

2025-01-26 来源:锐游网

“万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敦煌路漫漫,万里尚不算,此处冬日飘落的积雪,春至亦未曾消除。如斯敦煌,是异域风情,是神秘莫测。论敦煌之美也,当属敦煌莫高窟是也。

谈及莫高窟内的壁画,许多人第一反应是张大千。昔日,傅斯年、李济致信于右任,只为揭露张大千在敦煌劣迹,奈何此人手眼通天。

东方之笔张大千

1899年5月10日,张大千出生于四川内江的书香门第。其一生曾有过跌跌撞撞,亦达成辉煌瞩目。功过如何,后人当也无可判断。张大千无疑是中国知名的书法家,成就无可比拟,一声“大师”并不为过。

现存的张大千作品,备受追捧,亦能证明其之成就。如此耀眼之人,此生最令人诟病的,便是他同敦煌壁画的“爱恨纠葛”。有人说他是历史文物的破坏者,有人说他并未做错。

一切的是非对错当如何,众人俨然是无法回到当初,进行判断了。只得通过一些文献笔记和经历者的述说传达,粗浅的了解些许始末。论对错,谈功过,只可言自在人心,自行判断。

入敦煌时,张大千声名赫赫,无疑是功成名就。出敦煌后,他获得新的感悟与灵感,画风一改往昔,愈发精进。由此,敦煌的岁月,他潜心临摹各类壁画,定迸发了无限思绪与创作之情。

可这份创作热情之下,是傅斯年、李济等人的痛心。多人目睹张大千破坏壁画,只为“私心”。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是何种事宜?或通过此二人书写于右任的书信,能窥看一二。

傅斯年、李济致右任信

1941年,张大千率妻儿门人奔赴敦煌莫高窟,意在对艺术的研究。此番之旅,历时近三年,他顶着恶劣的环境,先后临摹276副壁画。于张大千而言,敦煌之旅不虚此行,他的画风得到了升华。对傅斯年、李济等人,张大千意味着“破坏”和灾难。

张大千剥壁画、乱勾描,甚至题写自己的姓名,桩桩件件,随心所欲的背后,皆是对历史的破坏。这般行径,自然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为此,告状信一封封递往傅斯年和李济手中。

傅、李二人自是对此看在眼中、急在心中。可他们断然不敢轻举妄动,此人当时在政学二界人脉广阔、关系雄厚,岂是轻易可撼动的。且当时国军方面检察院院长于右任乃为张之故交好友,如此关系之下,当如何是好?

1942年,事情迎来了转机。向达随考察团奔赴敦煌,亲眼目睹张之“恶行”,他心痛难耐,故详细书写了张大千破坏壁画的全过程,后递交于傅斯年、李济。12月5日,傅斯年、李济联名给于右任写下了一封书信。

信中内容,大约便是:张大千为临摹历朝历代的先人绘画手法,将壁画一层层剥落。此举私心且不妥,对于敦煌壁画的保存亦非可取之举。纵张大千个人绘画技艺得以精进,但于文化而言,此举定造成无可弥补之伤。信末,傅斯年、李济希望教育部及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能够迅速制止张大千的“疯狂”行径,也望于右任通过私人渠道制止。

对于敦煌壁画,当时许多人所秉持的态度皆是在尊重现有面貌的基础之上,忠实的临摹下其之精髓,保存其之色彩。张大千的举动,无疑是极端的,他所求乃是“恢复”,剥离先人们一层层的水泥涂抹,去还原一个未可知的本来面貌。如斯取舍,谈何对错?

王子云方面表示,张大千临摹中所谓的还原,不过是其个人理解的臆想之作,真假未可知也。这些画作,是带着张大千个人印记的作品,而非真实的还原图。他的临摹,已然失去了本真之意。

向达目睹张大千破坏文物之举后,当时辗转难眠的,他后更是化名“方回”,公开发表万字长文,只为揭露张之行径。但向达之力过于微薄,收效甚微。

张大千在敦煌的劣迹,不过是被当时的国军高层轻拿轻放。1943年4月,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致电敦煌县长陈儒学,令其转告张大千,毋稍污损敦煌壁画,免遭误会。后张大千被聘为敦煌艺术研究院筹资会委员。此言此行,可见张大千是如何手眼通天。

同年11月,张大千才离开敦煌这片土地。从1941至1943年间,他对敦煌壁画的破坏已无可估量,处在于右任庇护下的张大千对这些文物和历史的肆意妄为,亦难以追溯。除此之外,据闻张大千带走了敦煌众多文物,后流往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

离开敦煌的张大千,并未因其对敦煌壁画的肆意破坏而遭受惩罚。相反,他举办了反响盛大的画展,后出版了《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第一集》,推广了敦煌的艺术和文化。

这般结局,略显荒诞,一个肆意剥落敦煌壁画、随意勾勒描绘、题写自己名字的人,为敦煌艺术的传播起了巨大作用,甚至有人表示是通过张大千方知晓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

张大千为了寻求敦煌壁画的画中画,是特意请教过寺庙的老喇嘛的。老喇嘛坦言,莫高窟内到处是宝,画下有画、宝中有宝。或许,此言才是真正促使张大千打落外层,只欲窥看内里的真正动力。待剥落之后,他确实得到了色彩艳丽的盛唐壁画,可其中付出的代价,是其余历史画作的损毁。

今日的人们,再也无缘得见昔日真实可触的那些壁画。敦煌莫高窟内的墙壁,是戈壁滩上的石头堆砌而成的,墙体表面涂抹泥巴、石灰等物。“画下有画”的主因是历代先人们画无可画之下便往墙体重新铺上泥巴、石灰,而后接着作画。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今日的敦煌莫高窟。

对于张大千的剥落壁画的行为,至今依旧存有多种解读。他清理了309个洞窟,临摹了两百多件作品,这对敦煌是巨大的贡献。部分人认为其之行为是为去糟粕、取精华,并无不可。

可不论如何,事实已然发生,一切无可挽回。张大千之于敦煌,是互相成就亦是互相破坏,张大千因敦煌之旅精进画风,却也因敦煌一生伴有污点。敦煌壁画被张大千损毁,却也因他的画作得人了解。

只不论如何,昔日傅斯年、李济致于右任的信件,虽揭露张大千在敦煌斑斑劣迹,却收效甚微,这样的手眼通天,亦属实无奈。张大千对于艺术的追求,无可挑剔,但其对于敦煌的破坏无法原谅。两相权衡,功过对错,自行判断。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

热门图文

Top